行业资讯 分类
农业栽培技巧典型发布日期:2024-05-11 浏览次数: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有了基本的保障,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前进,人们对物质生活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包括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以食为天,因此对食物的要求最为明显,现在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吃饭追求大鱼大肉,反而提出了膳食平衡的理念,要求增加蔬菜的食用量。因此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如何将蔬菜栽培好就成为了广大蔬菜种植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现代农业为了满足市场对蔬菜的巨大需求量,普遍通过温室大棚进行蔬菜种植,所以温室栽培已经成为了我国蔬菜栽培的主要方式,在现代蔬菜栽培技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栽培方式。

农业栽培技巧典型

  冬天气候寒冷,一些普通的蔬菜在自然条件下无法存活,利用大棚技术可以创造温暖适宜的环境,使得一些蔬菜在寒冷的冬天能够正常的生长,让居民在冬日也能吃上多种多样的新鲜蔬菜,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软化栽培就是使一些蔬菜在无光或弱光的条件下进行生长发育,使得蔬菜的一些器官柔软化。通常情况下,在蔬菜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种植户会采用给蔬菜覆盖黑色地膜或直接用遮阳布将大棚覆盖的方式,为蔬菜制造生长条件,如韭菜、大蒜、芹菜、姜等。

  无土栽培是蔬菜大棚中一种常见的栽培方式。使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作为蔬菜的生长基质,取代天然的土壤[1]。通过使用营养液,可以人工控制蔬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充分利用资源,有效防治一些蔬菜的疾病。无土栽培是蔬菜种植的一种趋势,具有节省水资源、肥料、人工、高产优产等优点。

  现代农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使用温室大棚已经成为了一种主导潮流,在农业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继续推广温室大棚技术,进一步提升温室大棚技术水平是未来蔬菜栽培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温室大棚技术的诞生为农业蔬菜的栽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自然环境不再是制约农业蔬菜栽培的影响因素。随着此项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农业蔬菜生产都开始采用这项技术。目前,因为我国温室大棚技术起步较晚,整体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而言仍然较为落后,在温室大棚的推广上,一些地方仍然受制于人。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蔬菜市场的需求空间更是很多,因此,为了提升我国温室大棚技术的水平,降低推广成本,同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我国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地对温室大棚技术进行深度开发。

  在工业化时代,农业生产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更多的是选择外出打工,劳动力的流失,使得蔬菜种植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随着温室大棚技术的推广,使得蔬菜种植区域开始集中起来,蔬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化,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实际生产中,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种植区域的集中使得种植户更容易采用机械化进行生产,对于进一步节约生产成本有着可观的前景[2]。

  蔬菜种植规模化的同时,也使得种植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更加方便地采用机械化生产。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蔬菜种植,使得农业蔬菜种植紧跟时代的潮流,成为一种先进的产业,让人们提起农业蔬菜种植时不再认为其是落后的生产代表。

  从实际生产来说,大多数的蔬菜种植仍然离不开土壤,种植户在建设蔬菜大棚时一定要选择土地肥沃的地方进行建设。蔬菜对土壤有较高的要求,土壤的酸碱度要适中,酸性土壤或碱性土壤都不利于蔬菜的生长发育,甚至可能导致绝收。土壤还要保证有良好的吸水性、透水性、透气性,土壤中如果团粒结构较多则可以很好满足这些要求,所以砂壤土、粘壤土都很适合蔬菜的栽培种植[3]。除此之外,种植户还要经常进行翻土、松土、碎土、混土、压土等措施,来改良土壤。

  在温室大棚中栽培蔬菜,棚膜的使用是很关键的,使用量也较多,所以种植户对选择合适的棚膜非常重视。棚膜要满足无毒无害、使用寿命长的要求。很多蔬菜的生命力往往是脆弱的,一旦棚膜质量差,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在经过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时有害物质容易挥发出,直接影响蔬菜的生长健康,严重时直接导致蔬菜死亡,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目前,无滴保温防老化棚膜的使用量很多,这种棚膜具有无毒害和优良的透光性,非常利于阳光的照射,对于一些需要大量光照的蔬菜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棚膜是组成温室大棚的重要部分,对于控制棚内光照、温度和湿度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阳光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要素,没有阳光蔬菜的光合作用就会无法进行,进而影响一些蔬菜的生长。但是在一些特定天气和季节之中,阳光的照射时间往往会很少,如阴雨天没有光照,又或者是冬季的时候,日照时间短。所以棚膜的透光度一定要好,种植户还要定期清理棚膜,发现棚膜被杂物遮挡情况严重,一定要及时清理。有些蔬菜并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光照,所以这个时候种植户就需要在棚膜上覆盖一层遮光物,对蔬菜受光照时间进行人工控制。为了保证大棚内的光线照射,种植户还可以在大棚内增设一些人工光照设备,对蔬菜进行照射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大棚属于密闭空间,长时间空气不流通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这时就需要人工进行通风。保证大棚内的通风良好可以为大棚内部带来新鲜空气,有效地保证了空气质量。大棚通风还可以起到调节大棚内部温度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大棚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帮助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利于蔬菜的生长。

  蔬菜的栽培要有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蔬菜品种,这是进行蔬菜栽培的前提,是非常关键的。在进行蔬菜的选种时,种植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环境是否适合种植;我国通过基因技术和杂交技术的发展培育了很多新品种的蔬菜,所以种植户要选取优秀的品种,要具有良好的特性,如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等。

  各种工业化肥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蔬菜栽培的过程中,也会使用到大量的有机肥料和基肥,其中有机肥料是主要肥料,基肥是辅助肥料,而且基肥的使用也不宜太久。在使用肥料时要充分了解蔬菜的养分需求,同时注意肥料的使用量,避免肥料过剩,造成有害影响。在施肥时还要注意大棚的通风,肥料内含有大量易挥发的元素,要防止肥料的挥发对蔬菜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没有了水源蔬菜就会枯萎、死亡,而且蔬菜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在日常栽培时,种植户一定要注意对蔬菜进行定期的灌溉。在蔬菜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不同时期灌溉的水量也要注意。

  蔬菜的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在大棚种植蔬菜时更要密切注意蔬菜的生长情况,了解蔬菜容易遭受的病虫害,一旦发现有虫害迹象要立即进行治理。大棚内要保持干净卫生。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蔬菜逐渐进入到各家的食谱中。在享用技术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蔬菜种植带来的影响,所以,继续提升蔬菜栽培技术的水平,增加有机蔬菜的产量,对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巴提古丽阿山,夏力汗,阿合力别克阿拜.现代农业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18,36(10):73-74.

  [2]裴艳霞.浅谈现代农业蔬菜的栽培技术及栽培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7,37(20):58.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特别是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倍受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喜爱,显著地提升了农业蔬菜栽培的效率与质量。农业工作者有必要充分研究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明确其技术要点,保证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发挥作用。

  我国农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具体而言,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发展的背景与现状如下。

  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不少农民都积极地走出了农村,来到大城市工作,导致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但我国市场对蔬菜的需求依然很大。为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培育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蔬菜品种,我国农业工作者逐渐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积极引入并应用了各项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包括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其中,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此种栽培方式有效地降低了蔬菜的生产成本,让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同时,通过蔬菜栽培的现代化区域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工作者的资源开销,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我国塑料大棚蔬菜的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约占整体农业生产的20%,而塑料大棚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在现代化农业蔬菜栽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农业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独特的自身特色,现代农业的特色不断凸显,农业在商品化、产品化、统一化上的发展方向日益明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对蔬菜生长的影响显著,因此我国不同地域生长的蔬菜,通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农户在进行蔬菜栽培时,应当依据地域实际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展开栽培工作,并采用一定手段,满足蔬菜在特定地域下的生长需要,进而满足市场需求。例如,冬季我国北方应用大棚技术栽培蔬菜,就能够满足消费者在寒冷天气对新鲜蔬菜的需求。

  蔬菜的生长会明显受到生长周期的影响。大棚中相邻的两种蔬菜,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辅助或制约的关系。为改善蔬菜的产量与品质,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农户应当重视把握蔬菜的生长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对蔬菜栽培的规划,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同时,实现蔬菜产量与品质的提升。结合蔬菜的生长周期,大棚蔬菜在播种、定植、收获上的时间如表1所示。

  尽管无土栽培技术已经问世很久,但此项技术对环境、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全面推广难度较大。因此,目前我国农业蔬菜栽培,主要应用的还是土壤栽培。在土壤栽培中,土壤是蔬菜的主要载体,土壤的相关因素,对蔬菜的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力。因此,农户应当做好对土壤状态的把控与分析,合理应用土壤中的优势展开蔬菜栽培。

  除地域因素、生长周期因素、土地因素外,蔬菜的栽培与生长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蔬菜本身的品质、蔬菜栽培的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等。因此,农户在展开蔬菜栽培时,应整体考虑多种因素,全面把控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而编制科学合理的蔬菜栽培规划,保障蔬菜的健康生长。

  选择适宜蔬菜生长的棚膜是保证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能够顺利发挥作用的第一步。通常情况下,在选择棚膜时,农户可选择无滴棚膜,此种棚膜具有无毒、拉力好、保温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的优势。为减弱棚膜与水分子之间的亲和力,通常会在无滴棚膜表面加入一定的活性剂,保证棚膜表面的水滴会沿着棚膜汇入地表。在应用无滴棚膜时,农户应保证棚膜表面的清洁,及时擦除棚膜表面的水滴与尘土,避免棚膜透光性下降。在无滴棚膜下生长出来的蔬菜品质较高,不存在污染情况。另外,由于无滴棚膜具有透光性好的优势,能够为蔬菜的健康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强度,相对于普通的光照膜,无滴棚膜往往能够让蔬菜的产量增长25%-30%[2]。目前,市面上较为畅销的无滴棚膜有两种,含有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与红外线种共剂无滴保温防老化膜与高保温无滴防老化膜。

  做好对大棚的通风工作,有助于保证大棚内部空气的质量,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为蔬菜的良好生长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同时,做好对大棚的通风,还有助于保证大棚内部温度与外部温度的不断交换,在降低有害气体含量的同时,减少大棚内部的湿气,降低大棚内蔬菜发生病害的概率,促进空气流通并提升大棚内部蔬菜的光合作用。此外,良好的通风,能够实现对大棚内部温度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蔬菜的生长对外界温度的要求较高,若外界温度过高,农户就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降温措施。大棚的降温方式分为通风与避光两种。在不通风的条件下避光,能够让大棚的温度降低4-6℃,但这会对蔬菜的产量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采用通风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大棚内部的温度,还有助于促进大棚内部空气的流通,完成对大棚内部湿度的调节,保证蔬菜生长环境的安全适宜,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并提升蔬菜的产量与品质[3]。在通风过程中,农户应当保证通风口处在避风的位置,并做好对通风口风向的转变,通风口的位置还不能出现温度骤降或通风口自然关闭的情况,以免对蔬菜的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光照是保证蔬菜生长的必备条件,光照的强度甚至能够直接影响到蔬菜生长的产量与品质。在应用大棚技术栽培蔬菜时,农户应当有效借助自然光照,并通过一定的人工补光方式,实现蔬菜产量的增加。一般情况下,一年之中阳光照射最低的时节是冬季与初春,此时为保证大棚内部的温度,农户可在棚膜外部铺设草帘、玉米秆等物质,保证大棚的温度,但这也会减少大棚内部蔬菜受到的光照,通常相对露地蔬菜会减少30%-0%。在雨天和雪天,大棚内部的光照强度会显著减少,不利于蔬菜的健康生长,此时农户就可以采用人工补光措施。例如,下雪天农户应当及时清扫大棚上的积雪,增强大棚的透光度,或为大棚设置一些反光装置,将其悬挂在大棚后立柱的上端,并一直垂直到地面,这就能够为大棚提供40%的补光,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大棚内部的温度,保障蔬菜的健康生长。

  选择合适的种子与壮苗,有助于保证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农户在选择种子时,应当仔细清洗种子,对质量不佳的种子第一时间筛掉,在清洗种子时,要去除种子表面的病菌,可将种子放置于阳光下,通过阳光照射杀灭种子上的病菌。农户应在合适的时间范围内浸泡种子,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在合理的温度范围、透气环境中催芽。蔬菜栽培与对其他作物的种植存在一定差异,除了少量需要直接播种的蔬菜以外,大多数蔬菜都是需要农户育苗移栽的,对于一些瓜果类的蔬菜,还需要做好培育工作,对壮苗的选择,有助于提升蔬菜的产量与品质。在育苗过程中,农户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其一,露地育苗;其二,夏季避荫育苗;其三,冬春季保护育苗。在选择壮苗时,通常以菜根、菜茎粗短、紧密,菜叶大且厚、色泽浓绿,无损伤、无病虫害的为佳[4]。在移栽蔬菜时,农户可采用护根育苗的方式,做好对蔬菜根毛的保护,提升蔬菜在移栽后的成活率。农户应当因地制宜选择壮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引进一些优良的品种。例如,在栽种番茄时,农户可采用新粉100番茄,此种番茄的抗寒性、抗病性都较强,且具有早熟、产量高的特点。

  合理的施肥与灌溉是保障蔬菜得以良好生长的必备条件。在施肥时,农户应增加对有机肥的施用量,通过有机肥为主、基肥为辅的方式,保障蔬菜的高质量生长。在施肥时,农户应综合考虑土壤的实际情况,以及所种蔬菜的类别、生长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恰当的肥料类型,合理适量地施肥。在施肥、浇灌时,农户应当重视保障土壤的通透性,保证蔬菜能够吸收肥料的营养。此外,在施肥过程中,农户应当避免长期使用基肥、追肥,可在追肥中添加一定的微量元素,以保证整体施肥量的平衡性。农户可逐步对土壤的状态进行测试,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施肥。对于有机肥料,农户应做好消毒工作,尽可能在有机肥料完全发酵后使用肥料,这样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机肥中的病虫害。此外,农户也应注意不要过量施肥、灌溉,避免蔬菜出现烂根、烧根现象。

  对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应以物理手段为主,化学手段为辅。借助物理手段杀灭病虫害,主要是控制大棚内湿度,保证大棚良好通风,及时摘除大棚中蔬菜上的病害叶子,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农户可适当、科学地使用化学药品,可采用低毒、高效的农药,避免化学农药过多影响蔬菜的品质。对于一些较为常见的病害,农户应当结合病害的具体种类,有针对性地选用农药,保证在农业生产期间,蔬菜能够始终顺利生长。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的运用保证了粮食供应的来源,提高了农作物质量。目前,中国已根据农产品种类、种植方式等形成了一整套的推广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向多样性、专业性、简便性方向发展。现阶段,需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在此过程中需要科学技术的催化和推动栽培。只有将科学技术切实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农业良性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农业竞争力[1]。

  对于水稻种植户而言,农业推广技术属于新兴生产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比较困难。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持续开展,农业推广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城市化现象明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大部分为儿童和老人,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外,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稻农知识水平有限,对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接纳能力比较弱,无法将其运用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农业增产效果较差。水稻种植体系不完善、推广工作不细致、稻农对新技术缺乏领悟能力,导致在实际工作当中稻农仍然沿用传统方式来种植水稻,阻碍了水稻产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深入到基层群众中,确保农业技术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真正发挥出农业推广技术的巨大价值。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不全面,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难顺利完成,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失去了实际价值和作用。针对深入基层推广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参差不齐,农业技术推广时间不统一等导致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需求之间相脱节。在实际推广工作中,推广形式单一且效率慢。在新时期,需加大推广新型农业信息推广技术,可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技术人员指引,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很难顺利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应带动农民积极性,让稻农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积极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农业生产,激发农民的自我投入意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

  可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知识,积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为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技术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技术人员需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技术推广工作进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推广对策;其次,建立问责机制及推广保障机制,保证推广过程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进传统推广模式,了解农民需求,加大各类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育苗前需科学选择种子,挑选出质量好的种子,结合农业生产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气候条件等,选择土壤与湿度最适宜的地区育苗,为水稻高产打下基础。育苗时,需根据水稻长势及生长环境科学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保证育苗质量及幼苗存活率。在正式播种前,需测试种子发芽率,将水稻种子在温水中浸泡,之后将泡好的种子放到专门的器皿中观察发芽率,通常发芽率应高达90%以上。在壮苗期间内要将苗床压实,保证幼苗可以吸收到充足的水分,但土壤不宜过于板实,避免出现板结的现象。育苗期间需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水肥比例,保证土壤酸碱度[2]。

  第一,将苗床地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稍高且水源方便的地区,且上一茬作物没有残留除草剂,提前5~7d扣棚;第二,水稻浸种前选择晴天晒种2~3d,通过晾晒可以提高种子酶活性及促进杀菌,晾晒过的种子干燥均匀,吸水速度一致,发芽整齐;第三,浸种消毒。需提前调查水稻种植地的气温条件,当水温30℃时应浸泡种子12h,当水温20℃时应浸泡种子20h。当种壳透明且谷粒断面中间无白心,种子胚乳和胚界限明确,无清脆声时可结束浸种。根据实际情况翻动种子,避免上下药量不均匀出现恶苗病。第四,催芽。催芽与未催芽的出苗时间需相差3~4d,催芽不仅可以保证出苗整齐,还可以缩短出苗时间。催芽时,将种子放置在60℃的水中搅拌,当水温为30℃、浸泡3~5h后捞出直接催芽。这种方式更适合机械插秧。第五,配置营养土。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无病害、无农药残留的田地,向田床上撒施草炭土或腐熟的农家肥,可提高土壤通透性;第六,当连续5d内日平均气温高达15℃以上才可以播种,播种时间不宜太早[3]。

  育苗完成后平整土地,采取机耕方式,整地深度为20cm,水层深约3cm,平整土地可保证水稻充分吸收土壤水分。

  当秧苗生长到3~4叶时需及时移栽,插秧深度为2cm,密度控制在20~22株/hm2较为适宜。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的运用保证了粮食供应的来源,提高了农作物质量。目前,中国已根据农产品种类、种植方式等形成了一整套的推广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向多样性、专业性、简便性方向发展。现阶段,需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在此过程中需要科学技术的催化和推动。只有将科学技术切实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农业良性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农业竞争力[1]。

  对于水稻种植户而言,农业推广技术属于新兴生产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比较困难。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持续开展,农业推广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城市化现象明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大部分为儿童和老人,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外,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稻农知识水平有限,对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接纳能力比较弱,无法将其运用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农业增产效果较差。水稻种植体系不完善、推广工作不细致、稻农对新技术缺乏领悟能力,导致在实际工作当中稻农仍然沿用传统方式来种植水稻,阻碍了水稻产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深入到基层群众中,确保农业技术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真正发挥出农业推广技术的巨大价值。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不全面,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难顺利完成,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失去了实际价值和作用。针对深入基层推广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参差不齐,农业技术推广时间不统一等导致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需求之间相脱节。在实际推广工作中,推广形式单一且效率慢。在新时期,需加大推广新型农业信息推广技术,可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技术人员指引,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很难顺利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应带动农民积极性,让稻农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积极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农业生产,激发农民的自我投入意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

  可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知识,积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为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技术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技术人员需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技术推广工作进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推广对策;其次,建立问责机制及推广保障机制,保证推广过程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进传统推广模式,了解农民需求,加大各类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育苗前需科学选择种子,挑选出质量好的种子,结合农业生产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气候条件等,选择土壤与湿度最适宜的地区育苗,为水稻高产打下基础。育苗时,需根据水稻长势及生长环境科学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保证育苗质量及幼苗存活率。在正式播种前,需测试种子发芽率,将水稻种子在温水中浸泡,之后将泡好的种子放到专门的器皿中观察发芽率,通常发芽率应高达90%以上。在壮苗期间内要将苗床压实,保证幼苗可以吸收到充足的水分,但土壤不宜过于板实,避免出现板结的现象。育苗期间需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水肥比例,保证土壤酸碱度[2]。

  第一,将苗床地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稍高且水源方便的地区,且上一茬作物没有残留除草剂,提前5~7d扣棚;第二,水稻浸种前选择晴天晒种2~3d,通过晾晒可以提高种子酶活性及促进杀菌,晾晒过的种子干燥均匀,吸水速度一致,发芽整齐;第三,浸种消毒。需提前调查水稻种植地的气温条件,当水温30℃时应浸泡种子12h,当水温20℃时应浸泡种子20h。当种壳透明且谷粒断面中间无白心,种子胚乳和胚界限明确,无清脆声时可结束浸种。根据实际情况翻动种子,避免上下药量不均匀出现恶苗病。第四,催芽。催芽与未催芽的出苗时间需相差3~4d,催芽不仅可以保证出苗整齐,还可以缩短出苗时间。催芽时,将种子放置在60℃的水中搅拌,当水温为30℃、浸泡3~5h后捞出直接催芽。这种方式更适合机械插秧。第五,配置营养土。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无病害、无农药残留的田地,向田床上撒施草炭土或腐熟的农家肥,可提高土壤通透性;第六,当连续5d内日平均气温高达15℃以上才可以播种,播种时间不宜太早[3]。

  育苗完成后平整土地,采取机耕方式,整地深度为20cm,水层深约3cm,平整土地可保证水稻充分吸收土壤水分。

  当秧苗生长到3~4叶时需及时移栽,插秧深度为2cm,密度控制在20~22株/hm2较为适宜。

  田间管理可保证水稻高产,田间管理工作包括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若出现苗木短缺的情况,需及时补充苗木,避免浪费土地资源;除草时需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药物残留影响秧苗质量。防治病虫害时,需合理选择药剂并控制好用量,避免害虫产生抗体,防治时可综合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减少农药对水稻生长的不良影响[4]。

  [1]谭惠康.试论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科学实验,2019(17):43.

  [2]符驹.试析徐闻县农业技术推广与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农家科技,2019(1):13.

  [3]李海燕.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2019,151(2):12.

  农业嘉年华是我国都市农业的一种新业态,它集科技、观光、科研等于一体,向人展示出现代农业的魅力。气雾栽培技术是农业嘉年华中的亮点科技,相较于传统土培及普通的水培,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让植物根系彻底摆脱介质的束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生长,通过营养液雾化的形式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克服植物生长过程中供氧、供肥的矛盾[1],易于塑造各种栽培景观,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气雾栽培是无土栽培的一种新型栽培方式,它根据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水肥需求,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将雾化的营养养分间歇性供应于植物根系,保证植物正常生长[2]。

  农业嘉年华是都市农业演变而来的一种新模式,它以农业产业作为基础,融入高新农业科技、当地民俗文化以及互动体验等多种元素,打造的集农业、科技、观光、培训、推广、生产等多功能的农业综合体。

  一般由:定植板、定植杯、支撑骨架三部分组成,根据种植品种、气候环境或者设施功能定位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材质进行栽培主体的外形设计[3]。常用气雾栽培模式有梯形、A字形、圆柱形、六边形、悬挂式气雾培等几种。A字形及圆柱形(如图1所示),是气雾栽培模式中种植叶菜类常见的栽培模式,兼具产量与观赏性,可用于工厂化生产。一般以聚苯板(或铁网外覆黑白膜)为定植板,钢结构为骨架,焊接成A字(或圆形)的龙骨。将植物根据适合的株行距定植在聚苯板外侧,常种植叶菜类如紫油菜、乌塌菜、紫生菜等,株距一般为10~15cm,行距15~20cm。根系在设施内部,通过预设营养液雾化供给系统进行水肥供应。梯形(如图2所示)、六边形为A字形气雾培的进化版,该类种植方式的设施顶部设计成一个平面,种植植物时除了可以在两侧种植叶菜之外,还可以在顶部种植番茄、黄瓜、土豆等植株较高的植物种类。悬挂式气雾培(如图3所示)主要以观赏为主,造型奇特观赏性强,空间利用率高。该种栽培方式骨架结构复杂,一般为圆形,根据空间大小可调整高度及层数,温室内一般为3层、高4.5m。定植部分也与一般的气雾栽培设施不同,它由多个定植单体组合而成,每个定植单体由吊挂锁链、PVC定植管、亚克力管箍构成,种上各色植物宛如一根根悬挂在半空中的彩色植物风铃管。

  营养液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水泵、过滤器、给回水管道、储液池、雾化喷头和自动控制器。营养液存储于储液池中,水泵启动后,营养液经过滤器滤除杂质,通过雾化喷头形成水雾供给植物根系,剩余的营养液则通过回液管道回流到储液池中,实现营养液的循环使用。水泵的启停、水位控制及供液间隔时间通过控制器及液位控制器进行全程自动化控制,杜绝了因人员疏忽未注意储液池水位过低、没及时断电导致水泵空转电机烧毁的问题,自动化程度高,且降低劳动力成本。

  节水灌溉一直是农业生产上的重点工作,滴管、微喷、膜下灌溉等技术也逐步替代了大水漫灌,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但无论是哪种灌溉方式,只要是土壤栽培,都必不可少地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流过土壤,除了被植物吸收,还会因蒸腾作用向空中蒸发,被植物吸收的部分十分有限,而气雾栽培水分通过雾化喷头直供植物根系,未被吸收的水分汇集到设施底部,通过回液管道回流到储液池中,设施内部及储液池全部作防水处理,整个给水系统几乎处于完全密闭的环境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及渗透,只有被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植物生理代谢及叶片的蒸腾作用才能返回到大自然之中。植物对肥料的吸收是以离子交换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植物吸收养分的效率与根系周边离子浓度、含氧量等很多因素有直接关系。常规土壤栽培肥料不仅会随水分流失,而且肥料浓度也会因土壤含水量的不稳定而导致无法保证根域环境的最佳离子浓度。水培虽然可以保证根域的离子浓度,但水中含氧量有限,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较大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气雾栽培通过雾化喷头把营养液通过水雾方式直供植物根系,既可保持最佳离子浓度,也可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氧气环境,极大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进而缩短了植物的生长周期。

  气雾栽培可以开发竖向空间,极大提高单位产量,而且充分利用光能,便于自动化管理,能减少人工成本。气雾栽培在增产的同时,且不受水肥供应约束的特点,易于景观造型,可充分发挥设计师的艺术创造能力,创作出形态各异的作品,展现植物的美。

  气雾栽培的水肥供应系统具有可循环重复利用的特点,整个水肥供应-回收-再利用是一条闭合的线路。因此,只需定期在水肥供应系统中的储液池进行臭氧或紫外线消毒,即可保证植物根系的病虫害防治,完全不会出现土壤中常见的连作障碍及各种土传病虫害。所以气雾栽培可以预防根系病虫害,降低农药用量,有效解决农药残留等安全问题。

  3.1.4可解决植物根系因缺氧问题引发的各类病症,提高喜氧植物的成活率及增加产量

  气雾栽培种植的植物根系在空气中,氧气供应充足,对一些需氧量比较高的植物种植有很大优势,利于该类植物品种生长。

  气雾栽培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使植物的根系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生长,便于科研工作者观察植株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关系,收集根系分泌物,推动植物根系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校学生可直观地观察课堂所学根系部分的知识,同时开展实践课程,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帮助学生科普现代农业技术有很大的益处。

  农业嘉年华是集农业生产、观光、研学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而众多的农业科技之中最能展现植物美感的技术便是气雾栽培。因其水肥供应的特点,可以让景观设计师最大程度地展示艺术造诣,创造出各种形状的植物景观。同时气雾栽培的土豆等根茎类品种[5]打开了人们对植物生长认知的新天地,感叹植物世界的奇妙。

  气雾栽培生产设施虽然并不复杂,但构成系统的原材料价格较高,设施安装费贵,相较于传统土培的近乎“零”投入来说,种植设施投入太高,且气雾栽培需要比较稳定的生长环境。因此一般在设施内进行生产或展示,除栽培设施投入之外,还要负担农业设施的投入,综合成本高。投入生产后,为保证植物的健康成长,需要不停地进行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所以,无论是农业设施还是栽培系统,都需要定期维护修理甚至替换,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气雾栽培技术是比较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应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方可参与管理种植。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对气雾栽培的研究尚浅,市场未普及、从业人员少,只有少数涉农高新企业及政府科研单位对此有深入研究,加之许多人对农业有很强的排斥心理,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极度匮乏。

  无论是环境控制系统还是水肥供应系统,都需要通过电力发动,一旦出现电力供应不足,通风系统、降温系统、遮阳系统、水肥供应系统等将全部瘫痪,光、肥、水、气等哪一项调节不到位,都会造成轻则减产、重则死亡的后果,更不用说所有调节系统全部失灵。因此,采用气雾栽培进行蔬菜规模化生产时,通常都需要配备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目前市场通过气雾栽培技术供应的品种以生菜、油菜等速生型叶菜为主,天葵、马兰头、养心菜等少养生菜为辅,何首乌、太子参、桔梗等中药材仍处于实验生产阶段,尚未大面积普及。

  在水稻种植以及栽培的全过程中,要想保证水稻质优高产水稻种子尤为重要,因此,针对水稻种子必须要展开合理的选择以及繁育工作。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的依照当地的气候条件来进行种子的选择。如果种植地的气候相对干旱则应该选择耐寒性较强的水稻种子,反之亦然。另外,种子的选择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品相,并且种子要完整、饱满。除了需要合理的选种,另外还应该保证种子的抗病性良好,并且进行科学的育种。整个育种过程当中,晒种、浸种以及包衣是尤为关键的环节,以上环节的执行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当地的气候以及当地病虫害情况灵活选择。

  育苗是依照水稻在生长过程当中的相关阶段来实施优化抚育。例如,在水稻进入壮苗期之后,需要针对苗床进行压实并且平床,从而使其根系更加的发达,保证其发育良好。在进行压实处理时,必须要严格的依照土壤本身的酸碱度来展开控制,从而保证突然具备良好的透水性与透气性,并且不会导致土壤的半截。另外,对于土壤酸碱度必须要进行合理化的控制,始终保持土壤处于酸性,避免碱性土壤所造成的烧苗现象,通过良好的育苗工作能够更好的为水稻的高产以及优质奠定基础,另外在进行虫害的处理过程中应该选择低毒的农药,从而保证稻米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苗床的准备对于更好的促进水稻的生长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以往都是采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犁地但是此种方式整体效果相对较差,而且最终的效果不够理想,很可能会导致土壤在翻耕的层次扇面存在整体较大的差异,由此,对于种植水稻的土地可以采用轮耕方式并且保证翻耕的深度在20cm左右,保证秧箱的规格在1.2m×0.2m。土壤应该深松进而更好的保证土壤的透气与透水性,而且肥料不会流失。

  当前,国内的农业产业正在高速发展,农业技术水准也在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整体成果也较为显著,但是就目前看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当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都进城打工,目前留守的劳动力自身思想往往比较的保守,由于此部分人群自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而针对新的技术进行学习掌握方面相较文化程度高的人明显更慢,尤其是一部分人固守己见,对于全新种植技术与现代化设备不能积极的展开尝试,进而使得农业技术的整体推广存在相对较大的问题。

  从宏观的层面来分析,虽然当前国内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以及措施,但是目前不同的地区在落实的具体情况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而且相关主管部门自身因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经费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宣传的整体力度存在较大不足,最终导致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势上面,再具体落实上面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而正是因为以上的相关情况的存在,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依然存在较大的障碍。

  当前农业技术部门的专业人才数量相对有限,而且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服务意识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甚至只是在农民提出问题之后才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不能主动的发挥自身服务农民的作用,这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技术的整体推广。

  由于大部分农民本身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由此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相对较差。另外,为了更好的解决基层的基本现状,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部门加强对于农业技术培训、交流的整体重视,摈弃给在资源配套、资金设置上面引入竞争机制,保证不同区域能够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良性竞争,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要想保证农业推广得到更好的效果,首先要进一步提升科普力度,通过梳理种植达人等方式来发挥榜样力量。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体深度与力度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作为相关部门必须要依照季节规律来进行农民培训,积极普及科学种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全国相关政策的影响,人口剧增,农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有限的耕地面积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增加农民单位面积产量产品成为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研究,许多类型的高产种子已被引入农业生产[1]。但从实际角度来看,种子种类差异很大,所以栽培技术也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合理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有助于高产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1.1农业市场缺乏监管。农业种子的选择和购买对后期种植有很大影响,但市场管理机制的落后直接导致农业种子流通混乱。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对农业种子流通市场关注不足,农业种子流通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流通市场管理混乱[2]。同时分销卖方本身不了解种子管理知识,农业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利益,经销商一度举起种子价格,破坏种子销售市场,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

  1.2施肥过程不够合理。受种子类型差异的影响,耕种的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实际播种时,大部分农民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耕作方式,这种种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相对有限。也就是说,耕作方式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施肥是农民耕作方式缺陷的最直接表现之一。一些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氮肥,使用钾肥的应用不足,导致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农作物产量减少。

  1.3种植密度不够得当。合理调节农作物种植密度可以为种植的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但是,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一些农民盲目地提高播种密度,如果种植密度超过一定限度,则单位面积产量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从而影响农民的实际收益。为了增加产量,许多农民经常采用增加种植密度的方法。然而,从农业研究的角度来看,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存在客观关系。当种植密度达到极值时,不仅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而且会增加种植成本,影响作物产量。

  2.1根据情况进行播种。种子的产量直接受到播种条件的影响,只要某些条件得不到保证,种子的营养吸收能力也会受到抑制,后期病虫害发生问题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从播种工作本身的角度来看,天气和温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地表温度不能满足要求,播种工作也要适当推迟。对一些温度要求相对较低的作物,在播种过程中需要考虑减少温度问题,重点关注种子其他方面的增长需求。与此同时,农民在进行种植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天气因素,避免因天气原因引起的地表温度变化对种子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播种工作结束后,为了保证种子的生长温度,农民可以把营养土覆盖在地表,保证种子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温度。同时,要合理控制播种密度,密度太低会影响产量,密度太高会影响种子生长,确保密度合适是提高产量的最佳选择。在密度控制过程中,农民应深刻理解种子的生长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密度控制的合理性。

  2.2合理选择灌溉方式。高产农业种子在农业生产种植中越来越多,传统的灌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在灌溉方式的选择上,如果农民不能考虑种子的实际情况,最终产量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能充分发挥新种子本身在产量方面的优势。如上所述,在将新品种的种子引入农业生产之前,研究人员应提前教农民灌溉方法,农民应根据研究人员提供的方法进行灌溉,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解决盲目灌溉问题对农作物生产的不利影响。以水稻生长为例,水稻要生长到一定程度,施肥和养护,这时灌溉方法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浅水灌溉方式,有效增加作物对肥料的吸收[3]。作物吸收水分后,农民要把作物晒干处理。在水稻正式抽穗前不久,要改变交替使用湿气的灌溉方式,使水稻的根茎能够最大限度地生长。在水稻抽穗阶段,要等到稻田内水分完全枯竭之后再进行灌溉。选择科学的灌溉方式,可以充分满足作物不同时期对水分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作物产量增长。

  2.3合理选择施肥的方式。从农作物增长的角度来看,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病虫害。农民在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时,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是有效提高产量的前提,合理施肥是实现病虫害预防目标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阴天放晴是病虫害问题的高发季节,这时农民在给农作物施肥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雨季来临前对农作物进行农药喷洒处理,这时要进行第二次喷洒,防止农药因雨水冲洗而不起作用,从而引起病虫害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应加强对地下肥料问题的关注。因为很多病虫害问题来源于农作物的根源。因此,根据农作物的实际情况选择肥料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同一种类的种子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也有优劣。种子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出苗率,会间接影响幼苗后期的生产状况,这也是决定农作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条件。因此,合理筛选种子不仅能有效提高农作物质量,还能有效提高农作物本身的产量。在选拔种子的过程中,要筛除沙种和瘪种,使播种的种子颗粒饱满。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必须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降低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实现保证产量的目标。在北方地区,播种工作结束后,还要提前做好保温工作,使天气相对寒冷,低温下种子顺利发芽。许多北方农户以建造温室、铺地膜的方式保护种子,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影响种子生长,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另外,在温室内部种植农作物可以充分保障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温度,部分地区还可以通过温室栽培种植反季节农作物,这是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重要手段。在日照资源丰富的部分地区,温室种植方式可以避免因太阳光强,有效防止农作物燃烧的情况,保证农作物产量,减少外部环境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农作物产量不高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害虫的影响,所以预防病虫害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在一些病虫害频繁的时间段,农户要做好农药喷洒工作,雨水天气情况下,由于雨水冲洗作用,农作物表面的农药失效,因此,要在避免农作物农药喷洒量超标的同时,对农作物适当喷洒农药。同时,还要注意深埋在地下的部分。农作物的根部也是发生病虫害的高风险地区。这种病虫害很难发现,一旦发生这种病虫害,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导致农作物营养不良,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农作物枯萎死亡。针对这种情况,要想真正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前提是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

  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要真正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保障农业健康发展是前提。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作物产量是最重要的手段。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技术,还要采用高产种子进行栽培,这将为中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单俊.农业种子高产栽培技术有效运用策略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05):9-10.

  [2]付三雄,周晓婴,张洁夫,等.高产稳产化学杀雄两系杂交油菜宁杂559的选育和种子生产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02):87-91.

  1.1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全国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发挥自身特有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与科研、教学部门密切合作,重点服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到位率,推广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氮肥后移、玉米密植、地膜覆盖等一大批高产实用栽培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2007~2011年,全国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9.2亿亩,氮肥后移面积超过7.6亿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超过1.6亿亩,玉米大垄双行覆盖面积超过1.1亿亩;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2012年年底,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到2.9万个,耕地流转面积超过1537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4.7%,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稳步提升。

  1.2助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不断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综合运用免耕、少耕栽培及集中育秧等技术手段,简化种植程序,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与投入成本,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超过92%、66%和76%。湖南省2012年确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县60个,累计推广机插秧480万亩以上。经测算,机插田相比手插田早、中稻平均亩增产分别达36.7kg、46.2kg,增收95元、120元。江西2011~2012年全省免耕直播油菜推广面积831.35万亩,占油菜生产面积的50.7%,每亩可节约用工4~5个,增收节支近500元。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动江西油菜从2006年的600.4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827.8万亩。

  1.3强化了防灾抗灾技术手段各地栽培技术推广部门从品种、播期、管理等方面综合配套,增强作物综合抗逆能力,强化避灾抗灾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重要生产环节出现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提升农作物生产防灾抗灾能力。面对近年来低温阴雨、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四川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覆盖栽培、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推广落实水稻旱育秧、小麦玉米旱地规范改制、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通过展示示范和技术培训,带动大面积避灾增产技术推广落实。2012年甘肃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329万亩,2012年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项生产粮食730万t,增产135万t。

  当前,我国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为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解决栽培技术推广体系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契机。二是各级政府对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重视和关注程度增加,栽培技术推广队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三是推广经费、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工作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四是栽培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舞台更加宽广。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外部环境与内在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都对栽培技术推广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1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更加突出,必须以挖掘单产潜力为主要抓手从耕地资源看,201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亿亩。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耕地资源必将持续减少,而粮食及主要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一矛盾今后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加剧。从淡水资源看,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业用水资源缺乏,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降水时期不一致,干旱与水土流失交错存在。在有突破性、革命性的栽培技术成果较少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多项技术的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单产潜力,当前我国粮食总产已经实现连续9年增长,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44.4kg,比2001年增加59.9kg,10年提高了21.1%。要想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实现单产水平的新提高,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发挥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擅于、专于集成组装优势,加大主要农作物重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来挖掘增产潜力,变争“单项冠军”为夺“全能冠军”。

  2.2劳动力转移趋势难以改变,必须以轻简高效为发展方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量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1.5亿人,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劳动力不仅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力和技术素质明显偏低,各项实用新技术的应用难以到位,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新情况,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要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栽培技术的轻简化水平;同时顺应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潮流,改进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做到农艺与农机融合,加强信息装备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信息传递、灾害预警和远程管理,提升栽培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2.3农业生产格局深刻改变,必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快速迈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3%,粮食产量达746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6万个,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必须适应并努力推进这一新趋势,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倾听他们的服务诉求,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不断提升为其服务的水平,通过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重大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4自然灾害频发重发成为常态,必须以防灾减灾为工作立足点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进一步增大,罕见自然灾害转向频发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种类、地域出现了新的变化,重发频率显著上升。尽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持续提高,但因灾损失粮食总体上仍呈偏重态势,自然灾害始终是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不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建立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减轻干旱、涝害、多雨渍害、病虫害以及大面积倒伏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减灾增产。

  3.1理论与集成创新有待加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而当前的现实是,栽培技术理论没有重大突破,许多作物缺乏突破性品种,轻简栽培技术研究不深,重大病虫防控的有效措施缺乏,适应机械化栽培的模式和设备研发不够,集成创新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与科研、教学部门合作不深,技术贮备还不足。

  3.2基本条件建设有待加强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普遍缺少基本的试验示范基地和经费,缺少开展栽培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许多经济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旱坡和丘陵地区,没有完善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他设施,水利灌溉基础薄弱,种植规模化程度低;许多地区还没有从事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技术普及程度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

  3.3政策项目支持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投入逐步加大,但从投入结构方面来看,注重技物结合的单项技术投入,如良种、施肥、防虫防病、设施栽培等,而忽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投入,也导致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或叠加效应不明显。由于投入不足,相关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无法大范围开展,很多实用栽培技术到位率、普及率较低,也导致良种良法脱节,单产水平始终难以突破。栽培技术推广创新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和项目扶持。

  3.4推广应用有待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技术有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而且延伸到产后贮藏、保鲜等领域。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受现行体制、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技术推广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技术不到位等问题。栽培技术推广队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将服务延伸到产前、产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要。

  4.1指导思想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加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综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2.1解决关键栽培技术瓶颈。到2020年,在玉米各主产区推广1~2个突破性新品种,集成示范1~2套以机械收获为重点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在双季稻各主产区集成推广1~2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50%;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油菜品种,带动全国油菜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15%,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20%;初步解决花生联合收获的问题;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甘蔗品种,甘蔗机械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培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替代部分进口品种。

  4.2.2推广主要栽培技术模式。到2020年,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5亿亩,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5亿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1亿亩;油菜免耕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000万亩;花生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大豆垄三栽培面积达到5000万亩,棉花轻简育苗移栽在适宜地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甘蔗健康种苗推广率达到50%;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60%。

  4.2.3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通过栽培技术创新,到2020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点区域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50kg、玉米550kg、小麦500kg、马铃薯2000kg、油菜150kg、棉花110kg、蔬菜2500kg、甘蔗6t。

  4.3重点任务一是创新推广机械化栽培技术。综合考虑作物种类、栽培关键技术和目前农机发展等情况,筛选确定以农机为主导,农艺配合发展的技术模式。将机械适应性作为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标,改革与机械化生产不适应的农艺措施,创新推广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栽培科技成果,大力宣传推广株型、抗倒性、成熟期等指标适宜机收的高产优质品种。调整玉米栽培的垄距、行距等指标,增强与现有收获机械相关参数的适配性,提高机械的通用性和玉米机收效率;集成推广油菜开沟、免耕、松土、施肥、播种、覆盖一体化播种技术,调整间作套种技术的行间距、幅宽等指标,使间套种技术也能满足机械化的要求,实现增产增效。二是创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通过推广适宜品种、简化栽培管理方式、合并田间作业程序、发展机械化等方式,减少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实现省时、省力、降耗、节本、增效。大力推广适应轻简化栽培的作物品种,适应机耕机收的需要,减少病、虫、草害防治用工;简化作物栽培管理方式,推广少免耕、直播、化学除草、少中耕、减少施肥次数和一次性施肥、化学调控等技术,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来简化管理、减少生产环节;合并田间作业工序,推广播种、施肥、除草等多道程序联合作业技术;推广适应多种生态条件、不同耕地类型的中小型耕种收获机械和油菜、棉花轻型收获机械以及旱地作物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减少劳动强度。三是创新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改变传统的推广单项栽培技术方式,根据作物特性、生产条件和区域特点,创新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推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东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早熟耐密品种和抗旱节水为核心,水稻以大棚旱育秧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主要创新推广小麦以深松深耕和“一喷三防”为核心,玉米以耐密品种和贴茬机播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创新推广水稻以早熟品种和集中育秧为核心,油菜以“早熟三高”品种和“一促四防”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西南西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为核心,马铃薯以种薯脱毒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四是创新推广信息化栽培技术。加强以物联网、专家智能系统、3S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作物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作物栽培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创新作物生长农情监测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动态了解田间作物生长发育、温度、光照、病虫草害、土壤墒情等各项农情指标,及时准确地满足作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通过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等生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制订最佳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加大3S技术在优化作物布局结构、水肥精确动态控制上的推广应用,提高作物田间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已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节点,栽培技术推广也应适应这一大环境和新形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5.1提高认识,增强技术创新意识栽培技术推广不仅是单纯的推广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推动现代种植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技术创新作为衡量推广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最新作物生产理论和实践、农业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5.2扩大合作,增加技术创新源泉加强与有关科研、教学等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了解栽培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及早进入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转化推广,增加推广部门的创新技术来源。加强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沟通,广泛了解各地高产典型,善于发现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点,及时总结推广。积极参加国际农业技术推广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各作物主要国家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及推广、研究热点,适时引进、消化和再吸收。

  5.3创新机制,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加快创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改变面向一家一户的传统推广方式,重点联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强创新技术的辐射带动能力。整合资金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抓好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主要产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提高技术的传播效率。

  5.4拓宽职能,开展技术认证试点工作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牵头组建跨专业、跨区域、跨作物的农业生产技术专家认证委员会,逐步开展作物生产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认证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生产技术准入制度,减少盲目推广,提高栽培技术推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