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全国14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除少数年份为调剂品种而有进口外,都来自本国农业。
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时,农村和农业生产部门还是中国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
一是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农业作出批示,比如说农民的粮食销不出去了农业,国家就会派调查组去调研。反映土地承包费、流转费过高了,反映粮食仓储能力不足,发生病旱涝虫害等,都会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所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作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但前提是必须把农业这篇大文章做好,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
二是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国家非常关心农业、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搞调查最多的就是农村调查,始终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稳定也好、发展也好,都离不开农业作为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指导农业发展的方针会有所侧重,比如说有时对多种经营强调多一点,有时对土地流转强调多一点,有时对土地承包30年不变、50年不变强调多一点,总体上是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包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
三是拥有一大批农业战线工作者。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与一大批长期在农业一线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分不开的,他们常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对农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天晴也牵挂,下雨也牵挂,刮风也牵挂,才保证了多年来农业生产获得稳步发展,农村建设不断取得进展。丰年有丰年的苦衷,歉年有歉年的苦衷,加上体制的变革,以前基层植保站、农机站、良种站和技术推广站,后来四站合成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合并并,尽管如此,这支队伍始终工作在一线,不少服务农村的科技人员、基层干部,毕生无所求,就是图农民有个好收成。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相比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志而言,会有不少苦衷,会更辛苦一些,需要做出的奉献也更多一些。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欢迎来到小崔新视角。感谢阅读、关注,欢迎点赞、评论、分享,让我们一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