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共享资料农业基础知识文档免费下载,数万用户每天上传大量最新资料,数量累计超一个亿
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农业基础知识一、农业与农业生产分析(一)农业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农业的概念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二)农业生产分析1.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性2.农业生态系统二、农业资源与植物生活因素(一)农业资源与合理利用1.农业资源的类型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及合理利用(二)植物生活因素1.生活因素学说2.生活因素的规律3.控制植物生活因素的途径三、土壤与土壤培肥(一)土壤的概念及形成1.土壤的概念2.土壤的形成(二)土壤的组成1.土壤的固相组成2.土壤的液相部分3.土壤的气相部分(三)土壤的性质1.土壤的物理性质2.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3.土壤的化学性质4.土壤胶体(四)土壤的合理利用1.生物措施2.物理措施3.化学措施4.防护措施(五)土壤肥力与土壤培肥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1.土壤肥力与地力2.土壤养分3.有机肥料4.化学肥料5.合理施肥四、农作物机械化栽培(一)农作物的分类与类型1.作物的概念2.农作物的分类(二)农作物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1.作物的产生2.作物的产生构成因素(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1.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2.玉米生长过程3.大豆生长发育过程4.油菜生长发育过程5棉花生长发育过程(四)小麦机械化栽培1.机械化栽培特点2.机械化栽培措施(五)玉米机械化栽培1.机械化栽培特点2.机械化栽培措施五、农作物种植制度(一)作物布局1.作物布局的概念及意义2.影响作物布局的主要因素(二)种植方式1.单作2.混作、间作3.套种4.复种(三)种植体系1.连作2.轮作六、农田土壤管理制度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一)土壤耕作与土壤耕作制度1.土壤耕作2.土壤耕作制度(二)土壤培肥制度1.土壤培肥制度的概念2.制订土壤培肥制度的原则七、农田防护制度(一)保护农田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当务之急(二)防治水力侵蚀1.什么是水力侵蚀?2.影响水蚀的因素3.防治水蚀的措施(三)防治风力侵蚀1.什么是风力侵蚀?2.影响风蚀的因素3.防治风蚀的措施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农业基础知识一、农业与农业生产分析(一)农业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农业的概念关于农业的概念,最初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是专指耕耘土地以栽培农作物而言。如两千多年前,我国《汉书·食货志》所说:“辟田殖谷曰农”。辟土即开辟农田,殖谷即种植五谷。也就是说,农业就是开辟农田,以种植五谷的意思。这是农业最狭意的讲法,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的基础形态与基本概念。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日趋复杂,因此农业的范围也便日渐广泛。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所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这里所指的生物已不仅只限于植物的栽培,动物饲养和微生物的利用也包括在内;这里也指的土地,已不单纯指的是地球外面的陆地部分,连江、河、湖、海等各种水域也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凡是利用陆地及水域以从事动、植物生产的,都可称为农业。因此,农作、园艺、森林、畜牧、渔业以及农林、畜产品的加工业都属于农业的范围,甚至有人还把虫业、微生物包括在内,这是农业最广义的讲法。广义农业中的“农作”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以及绿肥作物的栽培;“园艺”包括蔬菜、果树和花卉的栽培;以上两项统称为种植业;“森林”包括森林的营造、抚育、防护、采伐、运输和更新等;“畜牧”包括畜、禽的培育与饲养;“渔业”或称水产业,包括养殖业和捕捞业;“虫业”包括养蚕、养蜂等;“微生物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中的酿造等;“副业”包括小量的野生植物采集、野兽(禽)的捕猎、农产品加工、农村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据此,可以说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在内的一个多部门产业,这至少在我国目前还是这种讲法。总而言之,农业的概念应该是: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民经济是由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生活服务、信息、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等部门组成的庞大系统,农业在这个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之所以会成为基础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提供人类基本生存资料的一个特殊生产部门。它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具体说,农业独特的基础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1)农业是人类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得有饭吃,有衣穿。而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目前主要还得依靠农业。直至目前,维持人体机能所必需的基本生活物资,例如粮、油、糖、茶、果、药、棉、麻、烟、肉、蛋、奶、皮毛等也只能来源于农业。虽然目前化纤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取代棉、毛等天然纤维。可以说,没有农业提供这些基本生活物资,人类就不可能存在,社会再生产也不可能进行。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重要条件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粮食增产对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2)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与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前提的。只有农业生产率提高,剩余农产品大大超过农业劳动者个人需要的时候,其它部门才能从农业中独立出来;也只有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剩余农产品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和其它社会事业(如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才能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及剩余价值越多,其它产业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归根结底决定着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否定这个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斯指出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概括了农业在人类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对农业落后的国家适用,对农业发达的国家也仍然适用,它是一条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当然,各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不同,农业对国民经济所起作用的程度也会有差别。例如,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革命以后,在本土上发展大工业,自己不进行或很少进行农业生产,而主要依靠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农业,进口大量农产品。又如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其农业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依靠出口工业制品换取进口大量的农产品,没有这一条,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再如有些农业资源贫乏而某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通过出口矿产品(如石油),换回本国所需的农产品。不管何种情况,农业仍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正是由于世界上农业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才使得这种国际交换成为可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工业底子薄、科学文化落后的大国来说,农业更显得特别重要。中央1991年11月29日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大变革的形势下,又如何看待农业的地位呢?”1993年元月《人民日报》社论《千万不可忽视农业》中说,“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无论在什么经济体制下,保证11亿人口的丰衣足食,保证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这是第一位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艰巨复杂的改革过程.需要健康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坚定的农业基础正是经济良性循环、社会稳定的必要保证和重要前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的是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的联系方式等,而不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发达国家,都重视农业,总的小心谨
慎地对待农业;无论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注意保护农业,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在我国,如果不重视农业,不加强农业,不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难以实现,来之不易的经济大好形势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所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这个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3.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农业的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的出现已有二、三百万年了。然而在这二、三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的出现却非常晚,大约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农业才出现,距今也不过一万年左右的历史。在这一万年以前,人们只能依靠采集野果,挖掘根茎、野菜和捕渔、狩猎来维持生活。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采集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一些打制的带尖、带刃的石刀、石斧等,另外还有木棒、骨器等做的生产工具,但主要还是石器,所以考古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磨光了的石器,考古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新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的早期,人们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观察、摸索,逐渐掌握了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发现在土壤、水分、季节适宜的条件下,有些可食植物的种子能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此后,人们就在住所附近栽培一些植物。经过他们多次试种,终于把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驯化成为农作物。这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农业——种植业的开始。由此可见,种植业是原始人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生产实践和摸索而发展起来的。此后,又经过长时期的摸索,积累经验,才逐渐把植物栽培扩大到大田去,使农业成为重要的谋生手段。随着农业的出现,家畜的饲养也作为副业,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说明农业生产从一开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农业的出现是在不同地区各自独立地发生的。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在条件成熟以后,都不可避免地由采猎向农业转变。世界农业最早发生在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还有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农业的起源也比较早,在黄河流域温暖干凉土壤肥沃的黄土高原上出现了旱地农业,种植耐旱的谷子和大豆;和中国差不多,同时也有印度河流域农业。再晚一些,约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新大陆的墨西哥、秘鲁也开始驯化玉米、马铃薯和少数的家畜。农业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采集渔猎经济时代,人们只能获取自然界现成的天然产品,尔后人们就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增殖它们,从而在由大自然的奴隶变成大自然的主人的过程中,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有了农业,人类才能最终摆脱迁移不定的生活,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定居,乡村和城市的形成,财富和文化的积累才有可能。有了农业,人类才能逐步结束“饥则求食,饱则弃食”的状态,出现较为稳定的剩余产品,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有了基础。所有这些又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生,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过程。总而言之,没有农业的出现,就没有现代的文明。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大的飞跃。2)农业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农业生产出现的迟早不同,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但是,纵观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大都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农业阶段原始农业阶段指的是从人类摆脱了采猎生活并能依靠自己劳动来增加食物的时候起,直到畜力使用和铁制农具出现以前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农业.当时,由于技术进步缓慢,这一阶段延续了六、七千年之久。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基本上是处于原始农业阶段。原始农业源于人类的采集活动。那个时期人类刚刚学会种庄稼,没有多少生产知识,使用的工具十分原始。起初主要是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尖头本棒、石斧、石刀和骨器等,用手工挖土坑耕种。随着人们生产经验的积累,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耒耜。耒是在尖头木棒之上加一横木,以利脚踩助手力之不足。单尖木耒后来又向扁平方向发展成为板状的刃,就变为木耜,耜是砍削加工而成的。由于木耜不耐磨,后来又出现了骨耜和石耜,以后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木犁等工具。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法,开始是“刀耕火种”,以后又发展到“耜耕”和“犁耕”。“刀耕火种”,就是放火先将地里的野林草烧光,或是先用石斧砍倒树木,待树木晒干后,用火烧毁,接着用木棒刺松土壤播种。此后,随着‘耜’和“犁”的出现,可以对土地进行局部的或条状的翻耕,这便是所谓的“耜耕”和“犁耕’。原始农业整个生产过程,简单粗放,基本上只有烧荒—播种—收获等环节,当时还不懂得中耕、施肥和灌水。作物的生长,则完全依靠自然降雨和土壤的自然肥力。原始农业生产完全是掠夺式的,人们只知用地,不知养地。当地力衰竭到不能再种时,就弃耕不种,另垦新的荒地,则地力的恢复人们无意识地推给大自然,即完全依靠野生植物的自然更替去恢复土壤肥力。而农业中唯一的能量投入是人的活劳动。所以,养地的时间长,用地的时间短,土壤利用率很低。这一时期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很单纯,主要是一些产量不高的禾谷类作物,如黍、粟、麦和稻等。(2)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指的是从畜力和铁制农具出现以后,到大机器使用以前这一时期的农业。在西方开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在我国则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可以说,从这个时期起,农业才算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大约200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是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传统农业的发展,把原始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传统农业是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一阶段,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逐渐丰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把这些经验和技术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由于这个阶段的生产经济和技术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而又在实践中传承,并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发展,因而有“传统农业”或“经验农业”之称。这一阶段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铁制或铁木结合的手工工具,主要的动力是役畜,有时也用人力进行手工操作。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推广是导致传统农业到来的关键,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很大突破。当时土壤肥力的恢复采用“休闲”的方法,进一步又发展到“轮作”。所谓休闲,就是以短期休闲(不种植作物)作为养地手段;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人们便把多年生牧草或豆类作物纳入大田,代替休闲,用以养地恢复地力,然后再与其它作物进行轮换种植;传统农业阶段采用的耕作方法,主要是翻耕耕作法。这种耕作法是采用有壁犁,以翻耕土壤作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以耙地、耱地、、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所组成的耕作措施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农业的耕种技术较前大大进步,并逐步走向精细化,生产环节显著增多。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凭经验懂得了“欲要取得,必先予之’的道理,采用施肥、灌水、轮作、种植豆类作物和农牧结合等措施,来补偿土壤的消耗,保持地力.养地的时间缩短,用地的时间延长,或用养结合,边用边养,使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尽管如此,这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循环转换。即资金全靠自身积累,能量全靠自己提供,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基本上是取之于地,还之于地,并没有从外部输入多少物质和能量,所以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的需要,而只有少量的商品生产。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3)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经过18世纪欧洲的“农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中叶。首先发生在欧洲和北美洲。可以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现代农业的确立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时期。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拥有现代生产装备,采用现代农业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的高度社会化和高效率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把农业生产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比较,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大,使用的工具以机器为主。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生产的各种作业基本上靠机械来完成。从
耕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运输、贮藏、加工各作业环节全部或大部分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向联合作业和自动控制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整个生产过程都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广泛地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水利学、气象学等提供的科学成果,使育种、栽培、植保等农艺技术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现代农业阶段,农作物种植实行集约化。即在一年一熟条件下,实行栽培集约化:在一年两熟条件下,实行种植集约化和栽培集约化。栽培集约化就是给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物质能量,并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以获得单位面积上更高的作物产量;种植集约化就是因地制宜扩大套种、复种,实行多熟种植,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再配以栽培集约化,从而使单位面积上一年内能获得最高农作物产量。这一时期的耕作方法形式多样。从世界范围讲,耕作方法发展的趋势是:耕作次数由多到少,耕作强度由大到小。即在提高作业质量、效率和满足作物需要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简化耕作程序,减少耕作次数和耕作强度。现代农业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与转换,是一个既有输出,又有输入的开放性系统。一方面人们要从农业中索取大量的农畜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从农业外部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主要表现为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塑料薄膜、燃油和电力等。可以说,现代农业是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的输入,来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高产出,以大量的无机能量,来谋求作物的高产量。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高度社会化农业,并向大规模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生产专业化,即不仅地区专业化和企业专业化,而且实现了工艺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可以把小批量生产变成大批量生产,有利于采用高效率的专业机械设备,先进工艺以及科学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商品化,首先是农场提供的自给性的产品越来越少,接近于零;而销售部分则越来越多,几乎是全部,许多农场主妇甚至连日用的面包、牛奶、鸡蛋和肉类都取之于超级市场。其次是农场投入中自产部分越来越小,接近于零,而购入部分则越来越多,几乎是全部。同时畜牧业也转变为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到50%以上,改变了食物构成,提高了人们的营养水平。而且,生产、加工和经营销售也逐步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同样也实现现代化。现代农业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物质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很大范围内,实行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分工的大规模生产,只有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才能保证其高效运行。现代农业正是由于以上诸方面较传统农业明显进步,因而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满足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愈来愈多和愈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来愈高的需要。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一般生产谷物2~3万公斤以上,多者达10万公斤:肉类3000~4000公斤以上;奶类l.5~2万公斤以上;蛋类500公斤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分别仅为943公斤、58公斤、130公斤和12.8公斤。若以每个劳动力所能养活的人数计,美国为56人,西德为26人,日本为l7人。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而言,1986年发达国家平均亩产为200.8公斤,发展中国家为148公斤,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高35.7%。总上所述,现代农业的出现和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20世纪的奇迹。从历史角度讲,现代农业走出了几千年来农业的蹒珊时代,克服了人口与食物的矛盾,使人类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的发展。然而,现代农业和已往任何阶段的农业一样,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弊病。例如能源的消耗、农药残毒、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灾害频繁、环境污染、氮素化肥可能导致亚硝酸盐的积累,发展灌溉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地下水位下降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人类去正视它,克服它,而不能不加分析地给予全盘否定。因此,各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本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吸取现代化农业的经验教训,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当今世界除经济发达的国家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外,其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都还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的水平相当高,有的则十分落后,甚至部分地区还投有脱离原始农业阶段。但是,现代农业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发展中国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跨上现代农业的新阶段。3)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最早的三大起源中心之一.据考古学家研究,我国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的历史.虽然我国农业起源稍晚于西亚的两河流域,但发展快,在起源阶段停留的时间短,约在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农业就已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农业作为一个社会生产部门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开始进入了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当铁器和牛耕出现以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的阶段,而且发展很快。到了秦汉时期已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基础,汉承秦制,继续发展农业,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很快达到世界文明的第二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为古希腊);从此确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并为海外所注目。秦汉以后,我国传统农业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长期保持先进地位,形成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体系。到明清之际,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到顶极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人民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地力常新的农学思想,形成了精耕细作、合理种植的优良传统,创造了间作、套种、多熟制种植制度,发明了育秧移栽、种植绿肥、水稻烤田、生物防治,果树嫁接、小麦移栽、带肥下种等栽培技术,建造了铁犁、代耕架、风扇车、桔棒、风力水车、高转筒车等农用工具,完成了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水利工程……。这些不朽的先进农业技术,不仅使我国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一直较高,历史上土壤肥力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衰竭。而且使我国成为保持传统农业长久不衰的唯一国家,并在各个方面,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天,依然受到各国人士的称赞与重视。但是到了近代,主要是战争以后一百多年里,在西方许多国家实现了包括农业在内的“产业革命”,并一步一步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的时候,中国却一步一步跨了下来,特别是到20世纪30至50年代,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才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农业总产值仅增加50%,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极其贫困。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新中国的诞生,使我国农业摆脱了困境,重新获得新生,标志着我国农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人民在中国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60年的艰苦奋斗,改变了旧中国农业的落后状况,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二)农业生产分析1.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性1)农业生产的实质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栽培绿色植物,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物质,并转化太阳能。所谓绿色植物,是指叶子内含有大量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大量叶绿素,平常使叶子呈现绿色的植物。农作物、果树、蔬菜、森林等都是绿色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有人把植物的叶子生动地比喻为“绿色的工厂”。在这个奇妙的工厂里,叶绿体好比“车间”,太阳光是开动机器的动力,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其产品是糖和淀粉等有机物质。太阳光所谓光合作用,就是指的植物叶绿素利用太阳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通常以下面的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叶绿素6CO2+6H2OC6H12O6+6O2(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有机物为葡萄糖,然后进一步合成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一部分供植物本身生长发育所需外,另一部分则用于组成自身(如形成根、茎、叶、果实等),这后一部分即为人类及其它动物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其中部分动物又为人在所食,当这些含能食物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之后,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化学能成为生命活动能量。光合作用是一种吸热反应,在它
进行过程中,一方面把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另一方面又把太阳的一部分热能转化成化学能贮藏在农产品中。研究表明,植物每同化一克分子二氧化碳(CO2),便可贮存112千卡的太阳能,每形成一克分子的葡萄糖就能贮存672千卡的热量,每形成一公斤干物质则贮存4000千卡的热量。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2400大卡的热能,这些热能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光合作用所贮存的太阳辐射能。显然,生命是由绿色植物所固定的有限量的太阳来维持的。人类栽培植物的目的,就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这些物质,从而来满足人类衣、食、住、行之所需。综上所述,从本质上看,农业生产是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成为农产品的潜在能,以满足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过程,从而使农业成为社会再生产与生物再生产的综合体。恩格斯曾说:“植物是太阳光能的伟大吸收者,也是改变了形态的太阳能的伟大贮藏者”;“只有农业才能靠劳动来积聚能量”。而农业以外的绝大多数工业及社会其它行业,只能是能的消耗者。因此,能量生产这个农业生产的基本任务,是国民经济任何其它部分所不能替代的。足见,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生产部门。同志说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重要的科学依据就在于此。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按目前的科学发展程度,还不能把这些载能有机物引入工厂进行生产,而只能在广阔的土地上进行,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一切措施归结为一点就是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辐射能使植物生产出更多的有机物质。那么,目前作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会有多高?根据理论推算,作物对太阳总辐射的利用率仅为5%左右。然而作物实际利用太阳辐射能的能力却非常低。目前,全球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平均仅是0.1%,我国农田全年平均光能利用率也只达0.3~0.4%,世界平均约0.2%,现在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平均值超过1%,即就是最优的栽培管理条件,对一年生作物来说,全生育期光能利用率最高的也只在2%左右。可见,农田还存在很大的增产潜力。2)农业生产的特性与规律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而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广阔性工业生产比较集中,哪里有原料就可把工厂办到哪里去。而农业生产不可能把广泛分布于地面的光、热、空气、水分、养料和绿色植物都集中到几个小块土地上进行集中性的生产。农业资料这种分布的特点,决定着农业生产必须在广阔的土地上进行。无论陆地、水面、山上、山下都有农业资料分布,要合理安排绿色植物,因地制宜种植,宜农则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全面而有效地利用土地,让光秃秃的山头长期保持不变,就意味着对农业资料的浪费。(2)地区性农业生产的地区性也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决定的。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就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各有其适宜的作物种类和栽培措施。不同的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对环境条件的一定适应性,适宜于平地的,不一定适宜于坡地。从事农业生产,一定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3)季节性由于天体运动规律的关系,农业自然资源不仅有地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有时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如我国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是热量在年周期内分布的不均衡;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是太阳光照在年周期内分布的不均衡;春旱秋涝是降水分布的不均衡,等等,此种现象,各地差异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但却是普遍存在的。此外,各种绿色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形成了对环境条件的特定要求。因此,在不同的生长季节里有严格的农事活动时机,错过时机,轻则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重则颗粒无收。“不违农时”,自古就是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一条宝贵经验,必须重视。(4)生物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农业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培育绿色植物的过程,它们从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完成其生命周期,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性,这种规律是不能被人随便改变的。要实行科学种田,必须在了解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生长发育良好,才有获得高产稳产的可能性。(5)连续性人类对农产品的需要是连续不断的,今天要吃饭,明天要吃饭,年年都需要吃饭;同时,就农作物本身来讲,也是一个生命体,在一般条件下,不宜长期保存;然而最关键的是农作物对环境资源的转化效率比较低,生产的粮食及其它有机物质有限,所以说,农业生产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根据农业生产的连续性,既要树立长远观点,又要贯彻用养结合的原则,并对各项农业自然资源采取积极地保护措施。(6)综合性农业生产是综合性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仅就“农”而言,也包括粮、棉、油、麻、丝、糖、烟、菜、果、药、酒等。为什么农业生产要综合发展?一是人们对农产品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只有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故根据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必须树立大农业思想,既要抓好粮食生产,又要抓好多种经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2、农业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地球上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种类繁多,在每一个地方都有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种群。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似乎是偶然生活在一起,显得杂乱纷繁,而实际上他们仍是有规律的生活在一起。因此,在一定空间上,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形成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叫生态系统。大至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山头、一个池塘,一块农田,都是一种特有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做“生物圈”,它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存的生物和无机环境,而主要是指地面以下和以上100米内生物主要分布区。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可归纳为两大系统,即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面积最大,约3.61亿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71%;陆地生态系统约1.49亿平方公里。陆地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等。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据面积最大,过去占陆地面积2/3,后来由于破坏,现仅占约1/4。(2)生态系统的组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其构成均可概括为两个部分,四个要素。两个部分:一是有生命的生物群体;二是无生命的环境条件。四个要素:一是无机环境,二是绿色植物,三是动物,四是微生物,四个要素中,第一属无机部分,其余为具生命的部分。①无机环境即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之外的所有环境条件,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包括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其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各种营养和生活条件。诸如:水、二氧化碳、光热、空气和各种营养元素以及存在的场所等。没有无机环境,就不会有物质和能量来源,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植物和动物生产,也就没有生态系统。②绿色植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生产者的地位。用于生态系统整个生命活动的全部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的。在整个系统中周转循环的各种营养元素,首先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始端,是能量和物质进入生态循环的源头。没有绿色植物这个生产者。人类和动物便无法生存。据研究,人类生活及工业所需能的96%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今日和昔日的光合作用,现在吃的粮食等来源于现时的光合作用,现在用的煤碳、石油来源于昔日的光合作用。缺少绿色植物,一切生态系统都不存在。所以,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③动物(消费者)包括直接依赖绿色植物生活的食草动物(牛、羊、兔、骡、马)和间接依赖于绿色植物的食肉动物(虎、狼、狮、豹),也包括人类在内,都要依靠绿色植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处于消费者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动物生命活动也可生产肉、奶、皮、毛、蛋等畜产品供人类利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叫做二次生产者。因此说,缺少动物的生态系统,缺乏生机,是一种不完善的生态系统。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④微生物(分解者)指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动物的粪便
、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作为食物,从中获得能量,通过吸收和分解,使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简单的无机物质,并重新返回到环境(土壤中去),再度供给绿色植物利用。所以,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内处于分解者的地位。如果没有微生物的分解,地球就会很快被垃圾堆满,物质也不能循环,地球上的生命也就会停止。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把它们联系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其模式如下图所示。消费者(动物)生产者(绿色植物)无机环境(光、热、CO2、O2、水营养物质等)分解者(微生物)能量流物质流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模式图什么是流?在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不是静止的,而是以一定的数量不断地被吸收、转换到一个又一个贮存库中,能量和物质这种不断吸收,贮存和转换的运动状态,叫做流.流可分为能量流和物质流。例如: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被绿色植物吸收、贮存;植物贮存的能量以食物的形式转移到动物体里,被食草动物吸收、贮存,食肉动物吃掉食草动物,能量又从食草动物转移到食肉动物体内,这样,就构成能量流。又如:植物在吸收转化太阳能的同时,又从环境(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硫等营养物质合成本身,动物以食物的形式吃掉植物,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便转移到动物体内,食肉动物吃了食草动物,营养物质又从食草动物体内转移到食肉动物体内,这样,就构成了物质流。能量流和物质流是不可分地相互伴随前进的。能量,只能转换,不能循环。只是由于各级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会愈来愈小,最后完全以热的形态散失于空间。物质,随着物质的分解、转化,营养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陆续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土壤中),以供绿色植物再度利用。在生态系统中,在一定条伴下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生产、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还表现在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上。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与系统内总能量和物质量的多少无关。有高生产力水平的平衡,也有低生产力水平的平衡。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不高.一般来说.自然生态系统是在很少人为干预情况下依靠本系统自身的光合代谢,调节能力维持其生态平衡的,未超越系统自我修复的限度,尚能保证该系统良好的更新,永续地保持其生产力。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2)农业生态系统(1)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持点:1.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生产好似一座工厂,一端输入原料,另—端输出产品。在这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同样进着复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因此说农业生产也是一个系统如下图,即农业生态系统。原料(农业资源)生物群体(机器)农畜产品(输入)(转换、循环)(输出)农业生态模式图所谓农业生态系统,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在一定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下,以作物、畜禽为主要内容及其邻近的林木、草地、病虫杂草和土壤微生物等,共同构成的、特殊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受到人类的强烈干预、控制和影响,因此也可以说是—种人工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从内容上来看与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上是相似的,即也是由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因素两个部分;环境资源(光、热、水、气、养分),生产者(作物、林木、草原)、消费者(牲畜、猪、羊、家禽等)和分解者(微生物)等四个要素所组成。但它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也有质上的不同点:即在有机生命体中,人是其重要的组成者,农业生态系统要为人类的需要服务,同时要受到人的种种干预;在环境因素中,除自然因素外,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也是其重要的内容。农业生态系统就是这些复杂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各种生物群体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将它们联结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农业生态系统四个构成要素的作用和地位:①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部分,是原料,是物质基础。农作物等从环境资源中吸收能量和物质,产量愈高,吸收的能量和物质也就愈多,人对环境的影响也愈加强烈和深刻。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资源,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原包括气候资源(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土地资源(地形、地势、土壤、植被)、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资源(动、植物、微生物)等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畜力、电力、资金、农机具、化肥、农药、科学技术等。从而可以说,农业生产是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是人类剂用社会资源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和加工的过程,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观实的产量。农产品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在环境中的存在数量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实践证明,土地、热量、降水或劳畜力、资金都不可能无限地充分满足和供应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不论资源丰富或贫乏的国家都必须经济合理地使用资源,都应在自己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农业生产体系和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以便尽量利用其相对充裕的资源,尽量节省其最缺乏的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②植物生产植物生产是农业生衣系统中将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产量的第一个机能单位,它既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也是供应食物链中其他生物群体能量、物质的基础。植物生产包括农作物生产、森林培养,草地经营和饲料生产等三个重要部分。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植被结构。它不但是将环境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产品的第一个机能单位,也是影响气候状况的下垫面和控制水土迁移的生物因素.其中的农作物生产,是植物生产的主体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能源的“源泉”。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③动物饲养动物饲养主要指畜牧业,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加工生产。因为植物产品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农副产品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而通过畜牧业可以将这一部分“废弃物”转化为畜产品和肥料,并为农业提供动力。尽管动物将植物产品转化为人类食物的效能不高。仅有2~18%,但这不是一种损失,而是一种收获。动物饲养在农业中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们将很少有用或无用的农副产品,再一次转化为对人类有营养的食物和其它产品。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某些不宜农耕的土地,如低湿地、坡地和不宜开垦的干草原等。可以用做牧场,通过畜牧业把荒地的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畜产品,并通过施用厩肥把荒地的肥力转移到农田中来。可见,种植业和畜牧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以致没有畜牧业,不论从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要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都是不可能的。④土地管理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把厩肥或残茬及其他可作肥料的农副产品回收到农田中去,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这些物质分解为作物可吸收的形态。并通过其他途径扩大营养物质循环规模,使土壤恢复营养元素的必要贮量,调节土壤肥力的化学条件。通过土壤耕作创造良好的土壤水、热状况,为农作物茁壮生长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几个方面是合理农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态结构,只有在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保持高效率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才能形成一个高生产的农业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人类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围绕人类的需要进行的。人类既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者。人类活动若能遵循自然规律,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实现生态系统永续不断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就会持续向前发展,为人们提供较多的农副产品。相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紊乱,生产力衰退,产量下降。②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发放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如果不发生物质输入和物质输出,这个系统称为封闭系统。如果系统不仅经常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而且还发生物质的输入出输出,那么这个系统就称为开放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把大部分的光合产物带出系统外部(如商品粮及其它农副产品),人又把系统以外的灌溉水、农药、机械等引入系统内部。投入大量的劳、畜力、机械、电力、能源。因而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非封闭的开放系统。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系统将越来越开放输出输入的物质种类和数量会更多。如果物质入不敷出,系统内部的循环物质会越来越少,土壤肥力下降,系统生
产力水平降低。因此,必须增加大量的物质投入,保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量。③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差。所谓稳定性较差,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构成要素单一,结构简化,自我调节能力差,抗逆性弱,易遭受旱、涝、风、虫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损害。但是这种情况却意味着比较容易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调节它,按照人们的愿望建设新的良好的生态系统。④农业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结合体。农业生产是一种人类社会性的生产活动,不但受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的支配.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而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进行,说明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综合体中,经济因素成为不可缺少的,而且又是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要获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得大量农产品输出的前提是足够的能量和物质的不断输人合理的转换循环结构和高度的转化效率。这方面,自然资源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各种生物群体的需要,并为其转换循环建置了重重障碍,需要由人们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进行调整、加工和控制,比如把化肥、农药、矿物能源、农业机具等工业产品引入农业,从而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点,成为一种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也就是说,在动植物的生长、生殖、繁殖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就有自然力和经济行力在协同发生作用。⑤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力显著高于自然生态系统。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牧草、蔬菜、茶果以及家畜、家禽等均为优生种,大大提高了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人类为了要扩大和加速能量和物质的转换循环,提高系统生产力,便千方百计地采取各项有力措施,以增加辅助能的输入。因而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二、农业资源与植物生活因素(一)农业资源与合理利用1.农业资源的类型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的过程。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种农产品都是来自资源中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作物产量越高必然要从资源中获取越多的物质。农业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通常指由土地、地貌、土壤等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生物资源;和由光、温、降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人的劳动及劳动工具;化石燃料、其他动力和运输机械、资金;化肥和农药等。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及合理利用每项农业资源及其组成因素各有其特殊规律外,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是研究农业生产必须注意的。1)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及其经济利用影响作物产量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能、热量、降水、耕地面积、土壤肥力、灌溉水,以及社会资源的人口、劳力、畜力、农业机具,肥料和资金等,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其数量多少虽有不同,但在一定时间内都具有一定的数量。即数量上是有限的;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利用资源的能力和范围也都是有限的。为了提高产量和劳动效率,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必须考虑合理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都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经济原则,节约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在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增产措施中,应尽先采用消耗资源少的措施,或采用消耗资源多,但该项资源是当地相对比较充裕的措施,以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和经济效果。我国不同省、市的资源有限程度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农业生产特点的主要原因。忽视这些差异,技术上强求一律,往往因条件不适宜而降低增产效果,或人为创造条件增加投资而减少经济收益,都不利于农业发展。2)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利用农业与工业发展都需要资源。工业许多资源如矿石、原料、煤炭、石油等能源,其埋藏量随开采而减少,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农业生产所转化的资源如太阳辐射能、水和空气等资源在合理利用与管理下,可以年复一年不断供应。土壤的肥力、草原的牧草、森林的树木,河流与海洋的水产品等,在生产消耗后,通过适当管理,资源也可以不断更新。但是,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不是必然的,必须在潜力范围内利用资源,超越潜力利用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量砍伐破坏森林使水热失调;滥垦引起水土流失或土壤沙化;只用不养的掠夺式经营造成地力下降;不合理地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等。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受到破坏意味着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在农业生产中特别要注意土地的利用与土壤肥力的不断更新,夺取高产的同时必须注意恢复地力,破坏土壤肥力不仅是降低产量,也会造成土壤侵蚀,如干旱地区的风蚀和湿润地区的水蚀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尤其是半干旱地区,干旱、低产、滥垦、水土流失之间的恶性循环,使土壤肥力的恢复比湿润地区要缓慢而且困难得多。要对资源做综合分析,合理地调节各项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制度进行管理。如通过造林以改善湿度增加降水量,建立灌排系统既保证水分又降低地下水位,并防止土壤盐渍化;通过多条途径调节物质循环综合地培育地力等。(二)植物生活因素1.生活因素学说植物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的,或吸收利用环境资源的某些成份,或以某资源为依托。环境条件中对植物最重要的是植物所必须的生活因素,生活因素的优劣对农作物生产的效果影响很大。因此,研究农作物对生活因素的要求及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重要依据。所谓环境,是指植物居住地周围一切条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岩石、土壤及其他生物等。1)植物的生态条件对植物生活起作用的所有的环境因素,植物的生态条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植物生活所必须的光、热、水、气和无机盐等;第二部分虽不是植物生活所必须,而其存在和量的多少对植物生活有影响,如风,有毒元素、人及一些动物。2)植物生存条件指植物生活所必须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即上述的第一部分,又叫“生活因素”。2.生活因素的规律植物的生活因素不尽相同,但都遵循生活因素的一般规律。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存联系及规律,为植物生产环境条件,是事关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1)基本生活因素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植物只有在光、热、水、气矿质营养元素等生活固素时间存在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光是太阳辐射能的体现,是植物绝不能欠缺的能量来源;热是绿色植物的生活动能,只有在温度适宜的范围内,植物才能顺利地进行全部地生命活动;水是绿肥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的媒介;气指大气和土壤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它们都是植物赖依生存的养料和条件;矿质营养元素作为能的载体是构成有机物质的基础。总之,植物生活因素的每一方面都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欠缺的,它们对植物生活的作用各具有重要的特点,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即使植物对它们要求的数量悬殊很大,但从重要性上看缺一不可。例如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占植物重量70~90%),微量的铁(仅占植物重量0.0004%左右),但两者在植物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同等重要的。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欠缺的矿质营养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铁、镁、硼、钼等微量元素。不论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它们对植物的生理功能也是同等更要的。总之植物生活没有一个因素可以被其它因素所代替,也没有一个因素能够代替另一个因素。但是,生理上的同等重要,不能与生产中的各生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等同起来。水和铁在生理上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而生产实践中满足植物需要的大量水分,要比满足微量的铁困难得多。授课:XXX授课:XXX授课:XXX2)限制因素定律植物生活因素之间有着某一因素不足限制植物对其它因素的利用现象,进而影响到产量水平。故植物产量和生长发育是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其被称为“限制因素”。这个现象叫做“最低因素法则”或“限制因素定律”。限制因素定律告诉我们,调控和改善限制因素就成为农业生产中的至关重要的任务。我国北方旱作农区水分不足是生产的限制因素,南方湿润农区季节性的水分过多成为渍涝也是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对此,北方旱作农区注重蓄水保墒,南方湿润农区注重防洪排涝,都是因地制宜地解决水分成为“生产中限制因素”的经常工作。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着的,矛盾总是转化的,农业生产中的“限制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动。
本文档为【农业基础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