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分类
农业兴盛恒久都是重中之重发布日期:2024-04-25 浏览次数:

  国务院总理3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政府工作报告》的部门责任和分工,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部署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会议认为,“三农”工作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必须保持抓农业劲头不松、投入不减、深化改革步伐不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国务院即召开常务会,研究部署农业发展问题,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主线,将全国人大已经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对全国人民做出承诺的“责任书”,并通过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确定从三个方面促进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充分显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农业兴盛恒久都是重中之重

  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21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近900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黄安生曾向媒体透漏,全球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虽然世界饥饿人口数量总体在下降,但饥饿问题依旧严重,北非和中东地区的饥饿人口仍在增加。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饥饿报告显示,全球近8.7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状态,其中约8.52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此情况下,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斐然成绩显得尤为可贵。正在领跑世界。但越是如此,越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耕地面积在接近人均占有极限的同时,无论耕地保护政策如何严格落实,整体面积依然只会减少不会增多,持续11年的稳产高产,粮食产量上升的空间也是越来越小,如何做到粮食总产不下滑并且继续稳产高产,就必须按照国务院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农业,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采取深耕深松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不仅关系到我们中国人的碗里始终装中国粮的重大根本民生问题,更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

  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那么粮食生产就是这基础的基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农不稳”可谓是千古遗训,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接近20%,中国能解决本国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已经为全球作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上,这些年我们不仅解决了本国人口的吃饭问题,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在粮食生产上还出现了“供过于求”,这些举世属目的成绩确实骄人,总的来看,粮食生产供过于求,除了得益于“十一连增”外,主要是国家的惠农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上科技、机械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等,使得粮食在丰产的同时,产量也在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现行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既要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所有权的利益,又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向体制改革要潜力,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都应当按照中央规定要求,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耕地的逐年减少和土地发挥的极致,也使得今后粮食总产量增长空间十分有限,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粮食有“十一连增”,未必有“十二”“十三”乃至N次连增,粮食安全永远没有终点,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稍有大意粮食危机的呈现也并非不可能。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等重大工程,促进节约高效用水,防治农田和养殖污染,加强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保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鉴于此,各地政府对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一定要高度树立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急功急利的“土地财政”的观念,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其次,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倾斜,制定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期机制,鼓励和推进农村耕地的确权与合法有序流转,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转变。另外,加大对节约粮食的宣传力度,在社会各个阶层、领域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推进餐饮业制定出既适合自身经营发展又让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反浪费”经营制度,总体来说,就是抓农业劲头不松、投入不减、深化改革步伐不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着粮食这个基础的稳定,社会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国家的稳定,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尽到一个大国的职责。(朱永华)